文物古迹——墓葬

作者: 来源: 2015-09-07 08:26:30

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会有墓葬。通过古墓葬可以辨识墓主人在世的社会身份、历史上的丧葬风俗和墓葬文化。柞水历经时代变迁,出将入相者在此走向最终归宿者不乏其人。县境内有名的墓葬有状元坟、王阁老墓等。
  梁子沟崖墓:梁子沟崖墓M9位于下梁镇老庵寺村一组槐坪梁子沟内1里处,北距村委会约3公里,坐西朝东。该处为一个三面环山的山凹,在山凹西侧的砂岩质崖壁上南北向分布着16座崖墓,由南向北编号依次为M1-M16,均坐西朝东。山凹北侧东西向的砂岩质崖壁上分布着15座崖墓,由西向东编号依次为M17-M31,均坐北朝南,处于陡崖之上,无法攀登进入。M9处于M8北侧,为单室墓,墓室北壁与M10的墓室南壁被后人人为打穿。墓口为长方形,高1.5米,宽0.9米。墓室为平顶,进深2.2米,宽3.5米,高1.8米。墓室西壁上阴刻有“张俊长”字样。这一崖墓的发现,丰富了商洛崖墓的内涵,对探索和研究陕西南部地区崖墓的起源、发展、变化以及传播都具有重要的考古学研究价值。
  老庵寺崖墓:崖墓M4位于下梁镇老庵寺村三组杨祝桂屋西高约50米的山腰上,山体呈东西走向,山高约70米,在山腰偏下较集分布有崖墓5座,呈一字形排列;崖墓距山底相对高度约30米,坐北向南,自东向西依次编号为M1-M5。崖墓M4处于M3西侧,为多室墓,由前室、东后室和西后室三部分组成,墓室东壁部分垮塌。墓口呈长方形,高1.7米,宽1米。前室平面呈长方形,宽4.60米,进深3.20米,高1.7米,墓室内壁打凿光滑平整,壁面留有打凿痕迹,在北壁上阴刻有“杨玉桢”、“张传奕”字样。西后室平面呈长方形,进深1.8米,宽2.2米,高1.8米。东后室平面呈长方形,进深2米,宽3米,高1.8米。M4整体基本保存完整,东壁部分垮塌,墓室内壁打凿光滑平整。此处崖墓为下梁一带较典型的崖墓,该墓也是商洛崖墓中发现较少的带有墓主姓名题刻的崖墓,这一发现为商洛崖墓增添了新的资料。
  状元坟:曾安世墓,位于柞水县两河乡中华村,因其做过状元,在当地被群众称为状元坟。曾安世系湖北省黄梅县人氏,生于清。乾隆庚申年(1740)曾任职顺天府(北京府),轮井学院院长(相当于今教育部部长),后流放中华村,殁于清道光丙戌年(1826)。封土圆丘形,底径2.30米,高1.20米。前立石碑一通,记曾氏生平,此墓建造别致,保护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王阁老墓:王阁老墓位于柞水县瓦房口乡磨沟村张枫沟口小山梁上。原有墓地、墓碑等石雕刻,依稀可见墓丘的外部轮廓造形,面积约16平方米,石条立砌结构,桐油石灰勾缝。相传王阁老为宋朝庭阁老大人,被贬后流放于柞水县金井河磨沟垴,在此度过晚年而卒于此。民国初年墓被毁,墓地被平为山地。墓葬年代和王阁老生卒年代均无从考证。
  余英恺墓:位于小岭镇岭丰村,清代墓,封土已平,尚存余英恺墓碑一通,青石质,高1.2米,宽0.5米,道光二十二年(1842),碑文为楷书,记载余氏自江南始迁镇安云盖寺而居,因“嘉庆年间白莲作乱”再迁本地等生平经历。
  刘泰阶墓:位于乾佑镇三星村刘家院子,清代墓。封土已平。尚存二柱一间石碑楼内嵌光绪十四年(1888)刘氏墓碑,高1.3米,宽0.8米,碑文楷书,记载墓主生平。碑已破裂为数块。墓主刘泰阶,官至五品奉政大夫。碑文记载,本地匪至,人人皆逃窜,而刘“独心存君国,殉节赴义”一事。
  周太平夫妇墓:位于马家台乡田丰村周家屋场,清代墓,为夫妻合葬墓。据墓碑记载,周氏,祖籍湖北武昌府,后迁至本地。墓地面积45平方米,石崖下凿洞为墓室,墓前尚存石碑一通,青石狮1对,石羊3件,石猴1对,石猪头2件。
 

编辑:文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