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香火

作者: 来源:365投注网址 2015-09-01 09:47:18

  
  柞水地域受儒教传承的影响,家家户户都立有香火,其香火的内容,形体和书写香火的讲究,全国各地大体雷同。唯独不同是,柞水人敬香火把祖先视为家神,大小事都有燃香敬祖的习俗,如家中添丁、儿女婚姻、盖房乔迁、亲族团聚、逢凶化吉等都敬香火,就是出门经商、出坡打猎、结拜异姓兄弟、改姓入籍、招女婿等,都有敬香火的传统习惯,形成常年香火不断,祈求家神佑护。而在其他地域,多是在春节时敬一次,其余时间很少有敬香火的风俗。
  在源远流长的汉文化承传中,我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这一文化形式最初表现在千家万户尤其是在农村的家神牌位也就是俗称的“敬香火”上。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写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中“家祭”二字就是指敬香火。
  由于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徙流动,特别是江南、中原、山西为最甚。所以其姓氏宗族门系十分庞杂,再加上我国绝大部分地方民间都崇尚家庙祭祖风俗,所以,客民移居各地后,在人口大量繁衍,生产生活得到安定和发展的情况下,一些名门望族和大户人家相继建立家祠、宗祠等祭祀场所,就连一些庶民百姓、穷家小户也十分讲究家祭的形式,他们在修建住宅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正房辟为堂屋(所谓正房,即三间房的中间叫堂屋,城市人称为客厅。左右的叫房,城市人称之为卧室)。在堂屋迎门的后檐樯上设香火神龛。这一点,在柞水的移民中尤其是下户人显得特别突出。
  香火的内容与形式。“香火”由堂号、神位、堂联、神龛、报条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堂号”。各种不同渊源的姓氏,为了给自己的姓氏打上历史的印记,便命堂号。堂号,指的是某一姓氏中某一支某一房的称号。在某姓某支成为望族后,由于不断地繁衍发展和迁徙,往往会分出许多的房支和派别,这些房支和派系为了彼此区别,就产生了各自的名号,这个名号就是所谓的“堂号”或曰“房号”。
  堂号的文字内容即取命方式也五花八门,饶有文化内涵和意味:
  有以祥瑞吉兆取命的,如北宋初年,琅琊王氏中有个叫王祜的人,手植三槐于庭园中,并预言以后子孙必有位登公卿者,其后他的儿子王旦果然仕途顺利,位列宰相,以后这一支王姓便以“三槐堂”为其堂号。如柞水县杏坪镇王家“香火”堂号就是“三槐堂”。
  有以祖先居住过的别墅厅里取命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好佛隐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其后裔追慕祖先,便以“香山堂”为这一支的白姓的堂号。唐代宰相裴度因不满宦官专权,愤然自请罢相,隐居洛阳午桥建成别墅造凉亭,植树万株,绿荫如盖,因而别墅为“绿荫堂”,其后裔以为堂号。
  有以先祖功名取命的,唐代泉州人林披生九子,后皆居刺史之职,一时门庭显赫珍贵无比。刺史在古代也称为“牧州”,帮其后世遂以“九牧堂”为林姓堂号。宋代临湘人徐伟侍母至孝隐居授教,生子八人,世人称其“徐氏八龙”,后人便以“八龙堂”为号。
  有以先祖高风亮节取命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并作《爱莲说》盛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为后人传颂。其后人命其堂号为“爱莲堂”。东晋诗人陶渊明因看不惯官场的腐朽与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于家“种豆南山下”,过起了“晨兴理荒秽,带月锄荷归”的田园生活,并赋《归去来词》以明心志,为世人所敬仰。因房前值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其后裔遂以“五柳堂”为堂号。
  有以祖先美德取命的,唐代名士张公(名艺,寿张人,生于唐高宗时)。张公艺修身养性,以和为贵,以忍为上,他一生处处讲忍让,因而家庭和睦、团结友爱,以至九世同堂,张公的族人把张公一生的忍让事迹记录下来,写成《张公百忍全书》,书中《百忍歌》广传于世,明清时几乎家喻户晓。《百忍歌》在中国文化中颇具影响。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岳路经郓州曾亲临其家,询问他九世同堂的秘诀,张公艺连写百余个“忍”字。其后人遂以“百忍堂”为其堂号。如柞水县蔡玉窑镇银坪村张治龙家堂号即为“百忍堂”。
  有以伦理道德取命的,如李氏的“敦伦堂”;朱氏的“格言堂”;任氏的“五知堂”;刘氏的“重德堂”;金氏的“世德堂”“宣德堂”“树德堂”“怀德堂”“追远堂”“忠勋堂”等等,郑氏的“务本堂”,周氏的“忠信堂”;蔡氏的“克慎堂”和许氏的“居廉堂”。
  有以先祖的丰功伟绩取命的,东汉名将马援在讨伐南越的战争中因功被封为“伏波将军”,其后人便取命“伏波堂”。唐代大将军郭子仪在平息安史之乱中因功被封“汾阳王”,子孙遂以“汾阳堂”为房号。
  有以先祖嘉言懿行取命的,东汉末年,杨震为太尉,为人清廉正直。一次,县令王密以黄金十斤深夜求见,并说深夜无人知道。杨震严词拒绝,说此事“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说无人知道?”王密羞愧而退。此事被子传为佳话,杨氏后人便以“四知堂”为堂号。柞水县凤镇纸房沟杨家老谱即明载为“四知堂”。而范氏的“麦舟堂”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扶危济困的故事。有一次,范仲淹遣子纯仁到故苏运麦,舟船行至丹阳,遇石曼卿无力葬亲,范纯仁即以麦舟相送,纯仁回家告诉父亲,深受范仲淹嘉许。故其后世以此典故作为堂号。
  有以始祖发祥地取命的,一般而言,每一姓氏大约都有一个或多个郡望,所谓“郡望”,就是一郡的望族,指为当地人所仰望的贵族之家。如金姓、刘姓、钱姓为“彭城堂”(今江苏徐州市);赵、秦、姜、皮、尹、狄、曾、桂、严、艾、庄等姓为“天水堂”;徐、戚、竺等姓为“东海堂”;而“颍川堂”的有陈、干、赖、乌等姓;郑、潘为“荥阳堂”;王、郝、邬、祁、祝、郭、霍、武、阎等姓氏是“太原堂”;计、宋、杜、宗、于、段、车等为“京兆堂”(京兆即今陕西长安)等等。由于以郡望取命的堂号历史久、名气大,所以也较为普遍。诸如柞水境内金姓、刘姓、钱姓为“彭城郡”(今江苏徐州市);凤镇康湾汪家堂号为“平阳郡”;柞水县丰北河乡丰河街赵家堂号即为“天水堂”;柞水县红岩寺杜家沟村董、廖两家的堂号均为“武威堂”;柞水县原高桥乡潘家堂号为“荥阳堂”。
   也有少数将《××堂》三个字书写成《××世第》四个字的,堂前二字不变,只把“堂”字写为“世第”。如柞水县原宽坪乡宽坪街金家堂号为“彭城世第”、古泉贾家堂号即为“洛阳世第”。
  因各种原因没有家族谱的,且以上堂号取命渊源失传的人家,或者是写字先生尚不窨此理的,堂号文字内容则写为“福禄祯祥”、“祖德流芳”以代之。
  第二部分是“神位”,这是香火的中心和主体,位居香火的正中。不论是何姓氏何房支和派系何堂号,但“神位”文字内容却是统一的。用一张半大红或曰正红纸竖接,正中用毛笔由上而下书写“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左边书写“历史先贤圣哲”,右边书写“某氏堂上宗祖”,也有在六个大字左边书写“某氏宗祖”,右边书写“东厨司命”的。
  第三部分,与堂号密切相联的家族文化还有“堂联”。有些堂联内容多为反映对祖先的崇拜,承继祖风、光耀门庭等内容。常见的有“世代源流远,孙支奕祀长”;“祖力永扶家道盛,宗光常照子孙贤”;“宝鼎呈祥香结彩,银台报喜烛生花”;“日照香炉生紫烟,夜点油灯结彩花”;“世德长绵垂花悬,家声永振绍琴堂”;“继世衣冠皆祖德,满庭兰桂是春光”;“祀祖礼神祈福禄,维纲绍纪统经纶”等,诸如此类的堂联甚多,各姓皆可通用。另外有一些堂联,其内容反映该姓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道德文章、文治武功等,只能用于某一特定的姓氏,很有特点和文化内涵,王泉根先生把这些堂联分为以下几类:
  寻根联:重视本姓的来龙去脉,表达崇敬先祖,依恋故土的情结。如王姓堂联:“迁史前稽轩昊由来遵远祖,明图可按姬王自昔证同宗”。邓氏堂联:“派分河北由丁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祭祖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涉降攸临”。吴姓堂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瑗万古江南”。一九九二年台湾苗栗县吴氏宗亲会在祭祀泰伯祠时,特意敬献一副堂联:“始国忆江苏,碑前遂得追根志;迁台荣栗邑,海外还存慕祖心”。
  史迹联:表彰先贤,显扬宗族的光荣历史。如李姓堂联:“经传道德,名重谪仙”。上联指春秋时期著《道德经》五千言的李耳,下联指唐代诗人李白。王姓堂联:“中说书香,世传五子至理;古人品重,文标八大名家”。上联指著《中说》的隋代学者王通,号称“文中子”,下联指宋代名相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刘氏堂联:“海隅文藻重世,顺昌旗帜惊人”。上联指“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下联指宋代刘鹿守顺昌大破金兀术。姜姓堂联:“超群智勇,荣拜征西将军;冠世问章,健羡登嬴学士。”上句指蜀将姜维,下联指“十八学士”之一的宋代文学家姜文达。郑姓堂联“古之遗爱,号为司农”。上联指春秋时期孔子曾称郑国执政子产为“古之遗爱”,下联指汉代学者郑众曾任大司农。司马氏堂联:“龙门良史,洛邑相公”。上联指太史公司马迁出生于龙门,下联指宋代名相司马光曾居洛水。
  训勉联:激励族人不断进取。如洪氏堂联:“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籍华峰贯华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宏敦煌之遗风”。张氏堂联:“忠厚近愚鲁毕竟传家在是,勤俭似艰苦须知奋进由斯”。刘氏堂联:“士求名在勤农趋利在勤人生勤则不匮,子诚身以慎妇敬戒以慎家道慎罔不兴”。
  海外华人的宗祠堂联:表达他们心系华夏,不忘本土文化恩泽的情结。如泰国王氏大宗祠的堂联:“系出周秦万派同源传佛国,亲联中泰四邻合德耀南天。”泰国郑氏大宗祠“荥阳堂”的堂联:“荥水润九垓,阳光照万代。”台湾高雄市郑成功庙的堂联:“由秀才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驱异族出境,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第四部分为“报条”,贴在香火的右边,与“堂号”的上端对齐,系“香火”的辅助部分。报条的内容:“喜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年准某府全家人口健康百福骈臻东成西就南通北达好人相逢贵人接应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大吉大利。”
  第五部分为“神龛”,设在“神位”与对联的下端。神龛的上面原用以摆放神位和列祖列宗牌位,解放后尤其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破除封建迷信扫“四旧”,将其统统抄没烧毁。后虽有新设“香火”的,一般再无神龛摆放神位和列祖列宗牌位了。神龛的设置因家庭条件而有别:经济条件好的用上等木板做一高四尺五寸、宽二尺四至三尺、长六尺的柜橱,油漆漆染。条件差的便因陋就简,在“神位”下距地面四尺五寸的墙面上,钉上两个木条制作的直三角,三角架上面放置木板即可。
  香火的起源与发展。传说战国时期,秦国宰相甘茂之孙甘罗天资聪慧,自幼好学,十分灵俐乖巧,甘茂甚爱颇宠,每上朝必携之。一次秦王遇难题问甘相,甘茂一时反应不过来不能应对,其孙甘罗初生牛犊不怕虎,接口便答且论理充分、有证有据、有条不紊。秦王非常高兴,随口感叹:“啊!真是个小宰相!”甘罗当即面向秦王叩拜高呼:“谢主隆恩,吾王万岁、万万岁!”说甘罗聪慧,主要表现在他小小年纪能于且敢于与秦王对答如流的知识面和胆量,更重要的是他能够随机应变,深知君主口中无戏言,得此口封反应极快,当即跪拜,谢主隆恩。秦王明知自己只是感叹脱口而出,但作为国王便是金口玉言了,不好反悔,只得封他为名誉宰相或称宰相后储。众大臣却纷纷不服:黄口乳牙,何德何能,怎称宰相?秦王心生一计,来一个大比试,要么甘罗赢,令众大臣口服心服;要么甘罗输,致其甘愿退出,本王也不失口信和脸面。于是,当场叫甘罗和众大臣各自写一篇文章,谁的文章能服众挂在中堂者为胜。终大臣攒足了劲,聚精会神各尽所能、大展其才。大堂之上鸦雀无声。但只见甘罗抓起了毛笔,掭饱了墨汁,唰唰唰一挥而就,六个大字跃然纸上,当即禀王已写就。而众大臣们有的冥思苦想,有的挥毫疾书。不时,秦王宣布考比时间到,王前臣后挨个观看,但只见文体有别、字体不同,秦王一一览过不动声色。只见甘罗楷体书写“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而为之一震说道;各位爱卿,你们自己看看品评,无论你们写的内容多有文采,但终不及这六个大字的意义全面、深远、重大,唯甘罗写的“天地君亲师位”能挂中堂。众大臣全面权衡思度后自感不及,只得服输。甘罗十二为宰相的传说便由此而来。甘罗书写的中堂一时传遍朝野,臣民皆效,在正屋挂此中堂并奉为“神位”。这便是香火的起源且代代相传。人们在书写张贴“神位”的上端悬挂或张贴“堂号”以明氏族或祖籍,两边再配以“堂联”,“神位”的下端设“神龛”以祭祀,右边贴上“报条”,这就是香火的发展和完善。
  神位的定义与内涵。“香火”的主体就是“天、地、君、親、師”之神位。我国民间信仰,受儒家大的道德伦理概念影响,形成了“天地君亲师”的信仰、崇拜序列。
  “天”,这里主要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诸如日月更替、星转斗移、四季轮换和光照、空气、风云、雷电、霜露等等自然现象。《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是之为天。”《论衡自然》:“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淡无欲,无为无事者也。”同时也指天帝,人们想象中的万事万物主宰者。“天”在这里有时间、自然、天帝三层含义。为此,自然神即天帝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天坛、日坛、月坛是封建帝王祭天的圣殿和建筑,皇帝祭天是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地”,相对于天,这里指地球的表面。地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基础。对地的崇拜主要表现在对山川大地的崇拜上。北京地坛,是祭祀地神和谷神的场所,还有祭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等五座大山的“五岳庙”,历代帝王多往祭祀;还有祭祀江、淮、河、济等四大川的“四瀆庙”,公元十世纪以后,祭祀当地“土地神”的土地庙在全国各地兴起并延续至今。
  “君”,古代各级据有土地的统治者通称。《礼仪 丧服》:“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后指君主制国家的元首。而神位中的君,主要指传说中曾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帝王,特别是指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据传说,他在五千年前带领中国先民种植农作物,缝制衣物,建筑房屋,制造车船,创造文字,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黄帝陵坐落在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中华第一陵”。黄帝陵、轩辕殿也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景仰的胜地。公祭黄帝陵是以官方名义组织的有严格规模、等级和仪式的大型祭祀活动,始源于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至唐代被列为国家祭奠,为历代华夏儿女尊崇、世代相传,绵延不绝。历史上,清明节祭祀黄帝陵成为国家大典。在近代,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以及邓小平等,都在黄帝陵留下文字。近年来,公祭黄帝陵已成为每年海内外华人的一项盛事,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一个象征。至于后来有的地方少数人将神位中的“君”字改写为“主”字或“国”字,则是不知“君”的特定所指而随心所欲、主观臆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致妄加改换而失去了“君”之本义。
  “親”,《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君親无将”。何修注:“親,谓父母。”这里的“親”是对祖先的统称和通称。祖先崇拜是古代中国影响至深的民间信仰,帝王家的“太庙”供奉皇家祖先的牌位以祭祀,大家望族的“祠堂”、平民百姓家里的“香火”也都供奉本族祖先的牌位以祭祀。
  “師”,这里专指传授知识和技术的人,如教师俗称老师、师傅。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孔子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至圣先师。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孔子思想演变而来的儒家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因此在历代统治者祭天祭地祭日月祭祖宗的同时,又增加了一项十分隆重的祭典活动----祭祀孔子。孔庙又称“文庙”,是祭祀孔子的祠庙。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其中,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保存较好的孔庙有300多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1座。孔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民心目中大圣地。这里,孔子就成了“師”的代表和象征。
  香火的地位与作用。作为平民百姓、普通家庭,既无力也不可能单家独户建造以上诸“坛、殿、庙、堂”,又没条件使得每个家庭和个人都能去以上诸“坛、殿、庙、堂”去祭祀,因而在自己家里设一“香火”集以上诸“坛、殿、庙、堂”浓缩于一体便于祭祀。所以,“香火”在一个家庭和人们心目中就成为最神圣、庄重、严肃之处。换言之,家里的“香火”比之以上诸“坛、殿、庙、堂”只是在规模、形式上的不同,而无地位、意义、作用的差别。“敬香火”这一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暜及广泛,家喻户晓,又因陋就简,易于祭祀。在教化人们积极向上,尽力行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敬香火”这一家祭的内容与形式,虽然算不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也绝对不属其糟粕;尽管算不上是科学,但却是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地名学、人文学、伦理学、哲学、文学、书法、艺术之荟萃,无可厚非。它有义有礼、合情合理。说它绝非封建迷信,就如同不能说以上诸“坛、殿、庙、堂”是封建迷信一样,它是人们对“天、地、君、亲、师”的一种感恩、一种纪念、一种敬重、一种礼节、一种信仰、一种崇拜,是一种民族民俗文化,也算得上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具体体现和客观反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方法,对人们起着一种向上和良善的潜移默化作用。
  “香火”的五个组成部分没有一点是教人学坏或消极、落后之处,各有各的作用。“堂号”是教人不忘根本、缅怀祖先;“神位”含有教人知恩、感恩、报恩、敬畏自然之意;“堂联”是教化、训导、劝勉、激励后人向善、光耀门庭;“报条”是祈福兆吉图新;“神龛”主要用于放置祭祀用的香炉、灯烛,通过祭祀活动,教人们敬天地、崇祖宗、睦族人、感恩师,且应代代承继传延。倘若家家都能虔诚地敬奉“香火”,人人都能以“堂联”激励、鞭策自己,践行实做,也将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爱、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岂不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现实载体。
  香火的书写要求与格式规范。正因为“香火”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所以书写“香火”是家庭中一件非常严肃、隆重的大事,且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和格式规范。不写则已,若写定不能草率、马虎。
  凡欲写香火的人家,须请方圆几十里地书法最好且德高望重者到自己家里,盛情款待后,摆置香案,先生净手后方才提笔书写。根据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矩,先生可以无偿帮人书写春联、婚联等等,但书写香火必须是有酬的,由先生定多少,主家无须还价。
  “堂号”的书写要求,必须是毛笔正楷体,不得用行书、草书。横排自右向左写读。“堂号”须依据主家的家族谱记载世传下来的堂号,不得随意取名。书写“堂号”须用红底黑字或黑底黄字,不得用白、蓝、绿等色的底、字。根据主家经济状况,有制作牌匾或雕刻、或镶嵌或直接粘贴在墙上。纸或牌匾的规格为宽二尺四寸,长四尺五寸。
  “神位”的书写要求更加具体、规范、严格,有五大禁忌和五要五不得。五大禁忌是:
  写“天”,要求“一不压大”,禁忌撇连二横;
  写“地”,要求“土不离也”,禁忌土也分开;
  写“君”,要求“君不闭口”禁忌尹下的口字封严和随意改写为“主”或“国”字,以防产生歧义;
  写“亲”,须写繁体“親”,要求“亲不闭目”;
  写“师”,要师不离位,就是写师字的一竖要拉长挨上“位”字。
  这五大禁忌一方面是忌讳和计较,一方面是从书法角度上审美的要求。
  五要五不得是:要写正楷体,不得用行、草、及其它字体;毛笔掭墨要适度,不得滴、溅、流、洇,保证书面干净整洁;笔划要润圆饱满,不得起毛分叉;神位写好后,要小心谨慎地平放在僻背、干净的地方自然阴干,不得用它物粘吸、擦抹字上余墨或用火烘烤,以防弄坏字纸;干后贴墙时,要将胶水或浆糊抹在纸的周边一指宽即可,不得满抹,以防胶水或浆糊干后字纸起皱和变色。
  “神位”的规格与堂号的规格一样,即用一张半红纸竖接起来为长,一张纸的宽度,从上往下竖写,须是红纸黑字。
  “堂联”的书写,基本要求是红底黑字或红底黄字,字体要小于“神位”六个字,字体可楷可行可草可隶可篆可宋可魏,但不能用童体和其它变形异体,以防不严肃不庄重。堂联的内容前面已作介绍,不得写成春联及其它内容;堂联的张贴以神位两侧相对应,面右为上联、面左为下联,与神位上端对齐。如若要张贴两幅或多幅堂联的,仍以神位两侧相对应,以联文内容和字体相区别,禁忌将一幅联文贴在一边。
  “报条”也用红纸从上往下书写,纸宽为一张红纸竖折的1/4、1/5、1/6均可,一年一新,讲究的是一年要比一年长。设置香火的第一年,报条不宜书写的太长,要为以后留有余地,直到最后一个报条将墙面贴满、长至地面。贴报条上端不得超过堂号牌匾的上沿。待香火右边墙面贴满报条后,视“香火”字纸破损情况来确定更新与否,若完好无损,只是将过去已贴满的旧报条撕掉又重新开始写贴报条即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今印刷技术的进步,根据人们既要设置“香火”而居房结构又发生了变化的实际,可将“香火”按一定比例相应缩小,集堂号、神位、堂联于一体,经电脑设计好后可喷绘可写真,类似中堂画一般,或悬挂或张贴在客厅(堂屋)的正面墙上,下面置放桌案即可。
  香火的祭祀与禁忌。过去人们敬香火十分虔诚,坚持天天烧香、夜夜点灯(烛),所谓“香火不断”即指此,也寓意后继有人。现在,一般是在农历的、正月初一至十五烧香点灯(烛),要求香不熄、灯不灭,此为小祭。大年三十晚上,点上灯(烛)或拉亮电灯,要将神龛台面上杂物灰尘打扫清除干净,摆上桌案(农村的八仙桌、大桌子)放上装有干果点心的盘碟,燃香烧表,由家长领着家人面向“神位”叩拜、默祷、缅怀、感恩、祈福,此为大祭。
  “香火”虽是家祭的一种形式,但“天地君亲师”却具公有共性,为此,借以“香火”骂人、开玩笑、调侃逗乐者,则是对“天地君亲师”之大不敬和亵渎,更是一种无知、无礼、无德、无教养的表现。切忌以“香火”骂人和开玩笑。
  “香火”是神圣的,忌在神龛台面上乱放杂物,忌在“香火”面前靠长杆和搭梯子,以防将香火损坏。
 

编辑:文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