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生活——行走劳作

作者: 来源:网络 2015-11-06 09:22:56

 行走劳作
  
  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行”,实质上就是人体从此处向彼处移动的过程。人类的祖先从最初的陆上行走,逐渐发展为驯养动物、制造车辆代步,进而掌握航运(航海、航天)技术,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过程。
  柞水山区,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在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历史上,虽然北有马帮、南有船埠,但那只是商家进行货物运输和贸易往来的工具,而对于绝大多数山民来说,其生产生活、互通往来,则主要是凭借双脚、双手的劳作来完成,“行动靠走,通讯靠吼”是那时人们交通、通讯方式的真实写照。这种原始的贫苦生活一直延续到了近代,直至现在的农村仍亦鲜见。
  “九山半水半分田”这句话,形象地刻划出了柞水山高谷深、交通运输艰难、行走不便的情景。柞水农家人多居住于高山峻岭或深沟地带,尽管鸡犬之声相闻,也有老死难相往来者。为了推进民间经济文化交流,千百年来,人们适应自然,因地制宜,以不同的形式铺路搭桥,改善交通条件,选择交通运输工具,在穿涉山岭坡梁、河谷沟涧的峥嵘岁月中形成了柞水山区特有的交通运输形式和步履文化。
  柞水的川道缓丘地很少,多数地方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人们的劳动生产、生活与货物交换贸易的陆地运输及行走方式,主要为肩挑、背驮、步行。肩挑、肩扛,主要是在平缓的远距离路程上运送货物。而背驮,则主要是近距离的陡坡崎路上运送粮物。由于用扁担挑东西在坎坷不平的山坡小路上不便歇息,因此,挑担不是田间地头主要的行走运输方式,人们更多采用的是用背驮的负重方式来运送粮食、肥料。背驮的主要工具是背笼、挎蓝。背大物件用背笼,背小物件用挎蓝,赶集、走亲戚背背笼头子(小背笼)。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柞水人民的出行仍很艰难,走亲访友、传递音信、运送货物主要靠的是双脚。人们行走在羊肠小道之间,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负轻者日行百余里,负重者,每日也可走数十里,长途跋涉在柞水至西安、商州、山阳、镇安等地的行人不断。到了七十年代,去县外上学出差,基层干部上县开会、办事,昼夜兼程步行的现象仍然存在。
  六十年代以后,县境内先后修通了营沙路(营盘至广货街)、柞镇路(柞水至云镇)、城凤路(县城至凤镇)、东红路(东坪至红岩寺),交通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到了七十年代,开始修建通乡公路,自行车、拖拉机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当时流行的说法是:“省部级空中行(飞机);地师级两头平(小轿车);县团级帆布篷(吉普车);公社干部东方红(拖拉机);大队以下尻子拧(自行车)”。几千年封建制度传袭下来的等级差别在出行方式上的表现,被人民群众描绘的生动而风趣。
  八十年代中期,柞水农村已普遍使用自行车。自行车被列入交通工具管理范畴,实行发、审牌照和扎钢印等管理制度。
  到了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摩托车已成为农村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现在几乎家家都有,年轻人个个会骑。通村公路遍及山沟小岔,客运班车你争我赶,招徕乘客,出租车、“拐的”灵活方便,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过去行人翻山越岭的“大路”,现已路旷人稀。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建成,使柞水交通运输的客运条件和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旅游业的兴起,直接刺激了地方经济快速增长,柞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通了水泥路,私家车不断增多,人们出行在交通工具上的选择性更强,或坐火车、“高客”,或乘飞机、轮船,或自驾“铁骑”,随心所欲,方便得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县境内个别高山边远地区至今未通公路,仍以步行为主,如柴庄、云蒙、皂河沟垴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手机进入了山区农户,为落后闭塞的农村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做生意、请客、谈事情,只需电话联络,便可解决一切问题,免除行走登门的劳顿。现代通讯技术改变了距离,不仅缓解了交通、信息不便,也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猿进化到人,最明显的生理标志就是人能够直立行走和手工劳作。人的劳动过程与行走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村劳作主要以种植庄稼为主,兼营林果、养殖业、加工业。在这些劳作过程中,人的肢体同样传递着文化发展的信息,四肢的功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进化,过去握锄头、抡大锤、扬牛鞭的手,如今也会敲键盘、开机床、驾汽车。同时,劳动过程本身也是强身健体的过程,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农村,与人的四肢动作密切相关的劳作活动,这里不妨列举一些,让大家从中得到遐想和回味。
  打:打核桃、打麦子、打豆腐、打猪草、打糍粑、打草鞋、打墙、打油;
  推:推磨子、推车子、推碾子;
  摘:摘豆角、摘瓜、摘苹果;
  抓:抓粪、抓药、抓阄;
  挖:挖地、挖沟、挖坑、挖洋芋;
  上:上坡、上山、上树、上粪;
  下:下山、下河、下地、下水、下(卸)货;
  过:过桥、过河、过沟、过坎、过砭子;
  背:背粪、背粮食、背碳、背人;
  驮:驮柴禾、驮檩子、驮驮架;
  挑:挑水、挑土、挑粪、挑担子、挑挑子;
  抬:抬石头、抬家具、抬轿子、抬嫁妆、抬丧;
  剁:剁柴、剁猪草、剁肉;
  砍:砍柴、砍树、砍竹子、砍肉;
  淘:淘米、淘麦子、淘沙子、淘金子;
  铡:铡草、铡饲料;
  锯:锯柴、锯木料、锯钢筋;
  拔:拔草、拔萝卜、拔黄豆;
  割:割草、割麦子、割包谷杆;
  捞:捞纸、捞鱼、捞渣子;
  钉:钉桩、钉钉子、钉掌;
  剪:剪布、剪纸花、剪头发;
  砌:砌坎、砌墙、砌    ;
  上述这些,无论是徒手进行,还是使用工具;无论是行进中脚手并用,还是原地仅用手臂操作;无论是全身运动,还是肢体局部活动,都是农家生活的重要内容,都与人的技能素养密切相关,从一定层面反映出农家生活的质量和水准。

编辑:文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