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中国好声音》要钱吗?网传二十万上电视是真的吗?硬核分析

参加《中国好声音》要钱吗?网传二十万上电视是真的吗?硬核分析

2:初赛通过后收到复赛通知,复赛赛制是:评分100分,现场评委打分占据90分,网络人气票占据10分。

3:复赛之后是半决赛、半决赛之后是区决赛、区决赛后是省决赛。复制复赛规则,都是评委90分打分,网络人气10分;

提炼一下核心:现场评委90%打分权重,网络人气10%打分权重。但是实际情况确是:评委的打分只会打85-90分,大部分的复赛选手的评委分全是85分。这什么意思?意思是:能否复赛晋级全看网络人气分。

到这里图穷现匕:《中国好声音》的海选本质上不具备公平性质,评委打分猫腻拉满,引导复赛选手去网络人气上刷票消费,以网络消费作为利润核心。比分权重为10%的网络人气设定是这样的:

1:每人每天可以免费获得5个人气票,鼓励复赛选手拖家带口找人帮忙投票,免费自来水给《中国好声音》宣传营销;

2:提供付费人气票虚拟礼物,分别是:

2元价格的梦想话筒-10人气值、

19元价格的梦想玫瑰-128人气值、

99元价格的天籁之音-660人气值、

399元价格的明日之星-2888人气值。

这里商业资本坏透了的核心在于:礼物越高,人气的单价比例越高,高消费溢价,具体如下:

1:2元价格的梦想话筒,人气单价是:5人气一元;

2:19元价格的梦想玫瑰,人气单价是:6.73人气一元;

3:99元价格的天籁之音,人气单价是:6.66人气一元;

4:399元价格的明日之星,人气单价是:7.23人气一元;

结论:当礼物的价格越高,人气的单价就越高,典型的虚拟礼物杀猪盘。这种即为不公平的网络人气票设定,暗藏了引导消费的一条龙坑钱设计逻辑。你要想以最少的价格获得最高的人气值,就必须氪金消费399元购买明日之星,这样每一元的单价就越高。

一般而言,复赛晋级的人员,清一色人气分在3万以上,也就是说基本上要消费4000元左右,按照免费人气票,可以减少1000元,大概实际情况是3000元左右。也就是说,复赛通过的成本大概在3000元左右。

那有没有人可以不用人气票就能够通过复赛呢?有,唱的非常好的天才,或者有推荐人的关系户,或者音乐学院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但是他们也要刷一点人气票,就相当于复赛的过路费,那几个演戏评委的茶水钱一样。

综上,《中国好声音》的海选本质上的确有吸纳人才的初衷,但是在落实全国海选之后,庞大的运营成本,让《中国好声音》的海选成为了圈钱的资本游戏,引导消费、蔑视共产主义核心社会价值观的公平原则。

2:上电视要网络人气票要刷多少钱?真的要20万吗?

我们以当下做挑战参加《中国好声音》的抖音网红李炮儿为例,将李炮儿是没有庞大粉丝免费自来水刷票的普通人,看一下他要上电视到底要多少钱?

第一个消费点:复赛。复赛作为第二个赛事,评委死犟,打一样的分,全靠网络人气票的礼物,消费额度猜测在3000元左右可以保证晋级;

第二个消费点:半决赛。半决赛时所有人的参赛选手都是数万人气票,想要半决赛成功晋级,人气分需要再10万-30万左右,也就是9000元-2万7千元的消费,实际会少20%因为人数在减少,竞争并没有当初那么激烈,综合消费在1.5万元左右。这个时候人气票的数量级过大,每天的免费人气票丧失了意义。

第三个消费点:区决赛。决赛时,复刻半决赛。所有参赛选手都是小几十万的人气票,想要晋级决赛,约莫人气票在80万-100万左右,也就是10万元左右价值的人气,实际会少一点50%左右,综合消费猜测在5万元左右;

第四个消费点:省决赛。省赛的坑爹之处在于,又要经历一遍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这一次的竞争又激烈起来,要想保证拥有成功进入电视台录制《中国好声音》盲选的机会,消费在10万-15万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我们综合一下,也就是说5万元+10万-15万,猜测等于15万-20万元左右。网传上《中国好声音》要20万元是否为真?大家可以自行判断。单纯从网络刷票的资本坑爹引导消费,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中国好声音》的全国海选是非常庞大的工作量,涉及的工作人员全国起码超过数千人,这数千人的工资从哪里来?现场的物料、评委、音箱、麦克风、横幅的成本从哪里来?而且市场规则是《中国好声音》不允许有报名费用产生。一切的一切,必须需要老百姓买单,如此消费核心都压在了网络人气票上,上电视一个人20万价格对于资本而已是较为合理的推测。

回到网红李炮儿身上,他不需要花费20万,因为他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数百万的粉丝一人一票就足够他上电视了,而且今年2023年的《中国好声音》质量稀碎,甚至于《中国好声音》的热度还没有网红李炮儿本身高,所以《中国好声音》是有求于李炮儿,会一路绿灯放行,大家大概率可以在《中国好声音》的盲选阶段看到李炮儿,双方互惠互利,没有专业性,全是人情世故。

3:中国好声音的核心用户:娱乐传媒、音乐学院、资本公司;

《中国好声音》真正的核心玩家,其实并不是我们普通人,而是资本群体和音乐学院两类人群。海选更本不会有几个素人成功。

比如说单依纯,单依纯就是浙江音乐学院的老师推荐去参加《中国好声音》赚点钱,结果夺冠了。而且品德败坏的四川音乐学院就是去年《中国好声音》的核心用户群体,同理上海音乐学院也是如此。

音乐学院的学生是《中国好声音》的专业性兜底人群,但是他们也不是核心收益者。因为最核心的收益人群是需要利用《中国好声音》的流量噱头来帮助歌手成名的资本公司和娱乐传媒。对于《中国好声音》的灿星文化资本,他们要的是钱,谁给的多冠军就可以商量,反正《中国好声音》的冠军本身就没有什么含金量。

从灿星文化这个公司接手《中国好声音》以来,这个节目风向就开始转变了,变得恬不知耻,变得毫无专业性。陈奕迅直言“导演干涉导师的决定”,毫无公平可言。

综上,参加中国好声音在复赛止步不花腔,往后每走一步,花钱如流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韫的成语
365bet网投官网

韫的成语

📅 09-01 👁️ 7188
业的繁体字
365bet网投官网

业的繁体字

📅 07-31 👁️ 988
王俊凯高考是哪一年?王俊凯是什么担当?
365bet娱乐场

王俊凯高考是哪一年?王俊凯是什么担当?

📅 07-27 👁️ 2740